
懷孕時期如果痔瘡發作或是長痔瘡,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?很多孕媽咪在孕期時可能會遇到痔瘡的煩惱,這次就請大腸直腸外科蔡宗芸醫師,來幫懷孕的媽媽們一一解答孕期痔瘡的問題~
痔瘡其實就是一球血管球,在靜脈回流不佳時,就會充血變得比較大,懷孕時當胎兒越來越大,肚子壓力亦會隨之增加,再加上荷爾蒙的影響,當黃體素增加時也會讓血液回流變差,等到生產時,如果是自然產,又會再加上一個推力,因此懷孕的媽媽們在孕期期間多少都會受到痔瘡的困擾,自然產的媽媽甚至可能會有肛門裂開的感受。
01 孕期痔瘡 不一定需要手術
因懷孕而產生的痔瘡跟一般痔瘡是一樣的
孕期和平常的痔瘡都是一樣的,會在肛門口摸到一顆或好幾顆,上廁所可能會流血或感到疼痛,肛門會搔癢等症狀。蔡宗芸醫師表示,大約有一半的媽媽,在靜脈回流比較好之後,痔瘡會縮回去或沒有明顯症狀,這時就不一定要特別進行手術處理,相反地,如果懷孕完之後,痔瘡還是非常腫脹,導致無法正常坐下,就應該與醫師進一步討論治療方案,是不是需要安排痔瘡手術。
02 補充足夠水份、纖維質幫助緩解
孕期產生痔瘡是很難避免的事情,但是可以藉由一些生活習慣,讓它不要這麼嚴重。
蔡醫師認為最基本的就是先從飲食著手,首先每天要喝水2000cc以上,差不多8杯水左右,如果怕忘記,可以設定好時間,定時定量喝;再來是攝取足夠的纖維質,因為當胎兒變大的時候,會壓縮到媽媽的腸胃道,造成排便更加困難,所以每天纖維質要吃到煮熟後四到五個拳頭的份量,才能減少便秘發生。
此外,懷孕中期之前可以加強骨盆腔的肌肉運動,像是做孕婦瑜珈,在肢體伸展時無形中也會做一些提肛操,在家時則可自行按摩下肢促進下肢血液循環,讓整個孕期過程中自然減少痔瘡發生的機率或不適感。
03 孕期時以藥膏、塞劑治療為主
孕期期間有痔瘡問題,在定期產檢時可請婦產科醫師做初步的檢查
如果還是覺得不放心,也可以同時去看大腸直腸外科,不過蔡宗芸醫師表示,在懷孕這段時間,為了避免藥物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,能使用的藥物確實會受限,基本上會使用的就是藥膏和塞劑,同時採用溫水坐浴緩解,所謂溫水坐浴就是在臉盆中盛裝大約37度~40度的溫水,溫度不要太燙,坐在溫水中能讓血液循環較好,舒緩不舒服的感覺。
也有很多孕媽咪會詢問:「我摸到東西,到底要不要推回去呢?」蔡醫師認為假設它處於很充血腫脹的狀態,就不需要硬推,可以常常進行坐浴,讓它回流比較好、變得比較軟,如果它摸起來是軟軟的、可移動的,就可以試著推回去,比較不會有異物感。
04 產程並不會造成痔瘡加劇裂開
等到接近卸貨時,孕媽咪開始擔心生產時萬一要剪會陰,痔瘡會不會就裂開了?
蔡宗芸醫師說明,其實陰道和腸胃道是不同的通道,完全沒有相通,就猶如兩條平行的道路,所以長痔瘡並不會影響生產時胎兒通過陰道,也不會造成阻力。如果自然產可能會剪會陰,專業醫師們在剪的時候都會很有技巧,並不會破壞到肛門口附近的結構,所以媽媽們不用擔心會因為剪會陰而造成痔瘡裂開或情況變嚴重。
05 產後等傷口癒合再決定是否手術
懷孕時使用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
除非真的是非常緊急的手術,才會在孕期時進行,蔡宗芸醫師表示,痔瘡手術並不屬於緊急手術,因此通常不會在懷孕時進行,建議等到產後月子做完後再來處理。
一般來說,自然產的話,如果有剪會陰,會希望等會陰傷口復原再來做手術;剖腹產的話,可以等二至四個禮拜之後,觀察痔瘡消腫的狀況,再來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手術喔!
媽媽是非常偉大,懷孕過程很辛苦,祝福各位媽媽們生產都順利,母親孩子都健康喔!
06 相關影音